聚合氯化铝(PAC)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高效无机高分子混凝剂,其净水原理主要通过电中和、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三种机制协同作用,实现水中悬浮物、胶体及溶解性污染物的快速去除。以下是其具体作用过程及原理:
1. 电中和作用(压缩双电层)
原理:水中胶体颗粒(如黏土、有机物、细菌等)通常带负电荷,表面形成双电层结构,使颗粒间因静电斥力而保持分散状态,难以聚集沉淀。
PAC的作用:聚合氯化铝溶于水后解离出多价阳离子(如Al³⁺、Al(OH)²⁺等),这些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,降低双电层厚度,削弱颗粒间的斥力,使胶体脱稳并相互碰撞聚集。
效果: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后,形成微小聚集体(矾花),为后续沉淀或过滤创造条件。
2. 吸附架桥作用
原理:PAC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羟基(-OH)和铝氧聚合物链,这些链状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和活性吸附位点。
PAC的作用:解离后的PAC分子通过范德华力、氢键或化学键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,同时其长链结构可横跨多个颗粒,形成“桥接”作用,将分散的颗粒连接成更大的絮体。
效果:絮体尺寸显著增大,沉降速度加快,提高沉淀效率。
3. 网捕卷扫作用
原理:当PAC投加量较大时,水解产物(如Al(OH)₃胶体)会形成密集的絮状网络结构。
PAC的作用:这些絮状物在沉降过程中像“网”一样捕获水中的微小颗粒、胶体及溶解性有机物,通过物理包裹将其卷扫至沉淀物中。
效果:进一步去除水中残留的悬浮物和溶解性污染物,提升出水水质。
PAC净水过程的阶段划分
水解阶段:PAC溶于水后,Al³⁺迅速水解生成单核羟基铝离子(如Al(OH)²⁺),进一步聚合为多核羟基铝络合物(如Al₆(OH)₁₅³⁺、Al₁₃(OH)₃₄⁵⁺等)。
混凝阶段:多核络合物通过电中和和吸附架桥作用,使胶体脱稳并形成微小矾花。
絮凝阶段:矾花在缓慢搅拌下进一步碰撞聚集,形成大而密实的絮体。
沉淀阶段:絮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,分离出清水。
PAC的优势
高效性:电荷中和能力强,絮体形成快且密实,沉降速度快。
适应性广:适用于低浊度、高浊度、低温或高有机物含量的原水。
pH范围宽:在pH 5-9范围内均能有效工作,无需大幅调节pH。
残留铝低:合理投加量下,出水铝含量符合饮用水标准(通常≤0.2 mg/L)。
应用场景
聚合氯化铝广泛用于:
饮用水处理:去除浊度、色度、细菌及有机物。
工业废水处理:处理造纸、印染、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水。
污泥脱水:作为絮凝剂改善污泥脱水性能。
注意事项
投加量控制:过量投加可能导致胶体再稳或出水铝超标。
混合条件:需快速搅拌(约1分钟)使PAC均匀分散,随后慢速搅拌(约15分钟)促进絮体生长。
与其他药剂协同:可与聚丙烯酰胺(PAM)等有机絮凝剂联用,提升絮体强度和沉降速度。
通过上述机制,聚合氯化铝实现了对水中污染物的高效去除,成为水处理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药剂之一。
百诚化工专业聚合氯化铝厂家,饮用水级工业级等齐全,含量多,厂家直销,固体液体,黄色白色等都有,欢迎咨询了解15315257071(微信同号)





















